不分兵全都要死,分兵却未必会全军覆没,这对于势穷力竭的康熙而言,是一个最困难但又是最简单的选择题。
踌躇再三后,康熙还是同意了李光地的提议,因为他是大清的皇帝,他不能也不愿就这样窝窝囊囊死在这群山之中,更不能死在伪明军的包围圈中,因为大清承受不了皇帝阵丧的后果。
领了康熙的圣旨后,佟国维遂把全军分成十五队,同时对庐山西北方向展开地毯式的搜索,并下了严令,让他们务必在一天内寻到出山的通道。
奉命搜索的八旗兵也知道这是他们唯一逃生的办法,虽然可能有大多数人依然会困死在这片群山之中,但终归还有一线生机,而自己未必就是没有寻到出路的人,因此在领了相应的干粮后,就在各自参领和佐领的带领下,各自选好前进的方向,准备出发。
李光地还有几分见识,为了方便联络,他又建议各队的佐领在行进的同时,务必留下记号以及相应的传令兵。
康熙深以为然,遂传旨要求各佐领一体遵行,诸将领了康熙御旨后,这才指挥着本部兵马,消失在了茫茫的密林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样遍地撒网,地毯式的搜索下,有一队清军在第二日午时左右终于寻到了出山的通道。
收到找到出路的消息后,康熙不敢怠慢,只留了十余个侍卫等待其他搜索队返回,自己则带着两千余大内侍卫以及随驾的王公大臣直奔消息传来的方向。
不走不行啊,军中的粮食已经几乎耗尽,若是再迁延一两日,就是想走,恐怕也没有力气翻越前面的山岭了。
康熙的运气很好,这批清军走的是庐山五老峰方向,下了山,二是里左右就是九江府城德化。
“天可怜见,咱们终于走出来了!”
望着山下九江城头高高飘扬的大清龙旗,内大臣佟国维和信郡王鄂扎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喜悦,当场就建议康熙先行入城,至于还在山中的八旗兵,可在五老峰留一队兵马负责接应即可。
康熙也认为二人所言有理,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鄱阳湖周左尽是明军,只要还未进城,那就还未脱险,况且分散搜索的八旗兵一时半会也赶不过来,有多少人能抵达五老峰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九江城距离五老峰又不远,在城内等和山上等并没有区别。
“大家都走快点,进了城就能吃上一口热汤饭了!”
在群山中盘亘了六七天,下山的清军早已是面目全非,便是平时养尊处优的大内侍卫们也都是衣衫褴褛,若不是手上拿着武器,活脱脱就是一支叫花子军,现在能进城休整,顿时精神大振,一个个强忍着腿脚上的酸痛,打着康熙御营的龙旗直奔九江方向。
九江城始建于汉朝,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后,因感于九江地势险要,又是湖广连接南直隶的交通转运枢纽,遂于洪武二年重修九江城,明嘉靖三十二年,九江知府陈仁和以旧无月城,令各属分门增筑月城,因此九江的城防在长江一线仅次于武昌和安庆。
直到抵达九江城下后,康熙一直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他是对九江的城防有信心,而且就算明军追至,他也能走水路退到武昌,又或者渡江北返。
五老峰方向突然出现了一支打着皇帝御驾旗号的兵马,而且还直奔城池而来,这令得九江守军顿时紧张起来,守城的兵丁在第一时间关闭了城门,并火速向九江知府江殷道和九江守军夏逢龙报讯。
“打的是御营旗号?圣驾不是被发匪困在鄱阳湖吗?莫非这里面有诈?”
江殷道吃了一惊,府衙内的清廷官员也是人人变色。众人都知道事关重大,毕竟伪明军攻入江西以后,曾多次诈称清军,袭击过大清的城池,江西督标中军夏逢龙却是神色诡异,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既然来的军马打的是御营的旗号,众人不敢怠慢,当下就簇拥着知府大人往城头跑去,想看看是否真是御营的兵马,夏逢龙却是故意放缓了脚步,又叮嘱了身边的亲兵几句,这才追了上去。
众人上城之后,果然见城下有两三千穿着两黄旗服饰的清兵簇拥着数十个盔甲尚算完好的军官,在城墙下指指点点。这些士兵衣衫破烂,不少兵丁身上还绑着绷带,显然是受了伤,很多士兵手中都没了兵器。
见城上守军不开城门,有的兵丁就开始嚷嚷起来,直欲将城上的守军活吞了的模样。
听这些清军骂得难听,城上的官员们不由眉头大皱,江殷道却顾不得计较这些,探出身子伸头大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怎么从山里过来了?”
脑袋上绑着绷带的曹寅带着几个大内侍卫越众上前,指着身后大旗下立着的康熙,怒喝道:“圣上御驾在此,尔等还不开门,是想造反吗?”
“是圣上?果然是圣上,快开城门,开城门,快随本官去迎接皇上……皇上能杀出重围,这是祖宗积德啊,积德啊!”
江殷道定睛一看,那大旗下立着的可不就是大清皇帝康熙吗?他本是顺治十五年进士出身,康熙九年调任九江知府,深受大清两代君王恩德的他在看到康熙圣容后,顿时激动的老泪纵横,连说话都变得语无伦次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