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戴氏一家,张丹青带着两个衙役终于到了婺源县。
计划经由婺源县,往北经过黄山,宁国府,宣城,再往北上直抵南京。
而这个婺源县自己自然是非常熟悉。
后世归江西上饶市管辖。
但在明朝洪武年间,婺源县归安徽徽州府管辖。
作为后世的旅游大县。
婺源,人杰地灵,风景极其优美。
张丹青几乎是坐在马车里,一边走一边看。
陶醉在这山野之间。
弯弯的月亮湖,仙气蒸腾的枫叶石城……
看得人如痴如醉。
赶着马车的两个衙役,不由得哭笑不得,颇有些打趣说道:
“我说张先生,你们读书人的趣味,还真是与我们这些穷苦人不一样。不就个小破山村吗,有什么好看的?”
张丹青撑着脑袋,懒洋洋的问道:“呵呵,那敢问你们的乐趣是什么?”
衙役刘大说道:“我的乐趣,自然是要有很多很多的银子。然后娶她个10房8房媳妇。想抱哪个睡,就抱哪个睡!然后每个媳妇,都生他个一胎108宝!”
衙役马老三显然是穷怕了:“我的乐趣就不一样了,乡里人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
就希望一年到头饿不死就行了!最好啊,有吃不完的粮食。想吃包子吃包子,想吃馒头吃馒头。”
张丹青呵呵一笑,底层穷苦人的想法,倒也莫不如此。
正说笑间。
其中一个衙役刘大,大概是有些无聊,随脚就踢飞出去了一个石头。
石头刚好击中不远处的一个木桩。
木桩上放着一封信。
衙役刘大吃惊的惊呼喊道:
“张公子,您快过来看,这有一封信。”
闻言的张丹青立刻快步赶上去。
只见那个信封上面赫然写着:
张丹青亲启。
三人不由大吃一惊,环顾四周,好一阵观望,也不见有个人影。
拆开信封。
纸面上赫然写着4个字:
“我知道你”
……
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一时间弄得张丹青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该信没有署名。
也没有夹杂其他的东西。
但这没来由的一封信,以及这没头没脑的4个字。
看的人一脸懵逼。
偏偏不知道对方要干嘛。
这种诡异惊悚的感觉,实在让人有些不安。
……
简单的看了看,实在没有别的发现后,就让两位衙役赶车进了婺源县城。
婺源县城并不大。
可以供选择的客栈也不多。
考虑到自己经济拮据,张丹青几番打听之后,只好准备挑一家最便宜的来福客栈。
刚来到来福客栈门口。
便见客栈门口停着几辆马车。
这些马车都有一个共同点,马车上面插着一杆旗帜。
旗子上面赫然有着4个大字:
礼部会试!
好家伙。
看来有几个和自己一样,也是进京赶考的举人,在这里碰巧会合了。
张丹青在柜台订房间的时候,便看见客栈大堂里,就有一桌学子聚在一起,嗑着瓜子聊起了天。
有十八九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
甚至其中一个,已经须发斑白,看上去应该有五六十岁的样子。
(古人视科举为做官的不二捷径,从少年郎,考到垂垂老矣的大有人在。)
而张丹青的进入,自然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其中的一个学子,看上去十八九岁,满脸的英气勃发,嘴角上扬,颇有兴趣的朝着张丹青抱拳说道:
“在下福建陈安(陈䢿),不知阁下如何称呼?可否也是赴京会试的?”
陈安?
原来是他,张丹青心中微微一愣。
这家伙就是后来南北榜案的那个状元,那个历史上唯一一个,中了状元就被五马分尸的状元。
张丹青笑着点了点头,朝着那张坐满学子的桌子走去:
“诸位兄台有礼了,在下江西铅山县张丹青。也是赴京会试的!
在此与诸位相遇,实在是有缘啊!”
年少的陈安兴致勃勃说道:
“我道是谁呢?原来是一路赴京赶考一路破案的张丹青。真是幸会幸会!”
听得对方身份,刚刚还围坐在桌边嗑瓜子聊天的学子们。
立即纷纷站起身来给他抱拳行礼。
弄得张丹青,颇不自在,尴尬说道:
“只不过是赶考路上,恰巧瞎猫遇上死耗子,碰上了几个小案子。实在当不得诸位兄台如此!”
那个须发斑白的老举人,站起了颤颤巍巍的身子,陪着笑脸说道:
“贤弟说笑了,现在你的事,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从铅山县开始,你就破了几桩小案。后来,尤其是你破获饶州余家村那桩大案,据说锦衣卫已经上报了给皇帝。
既然此事都已经上达天听了。
这底下自然也就传开了,还能瞒我们不成?老朽赵劲松,可是对你佩服的紧呀。
看你年纪轻轻,约莫也就十七八岁吧。想不到就有如此能耐,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呀。”
弄得张丹青尴尬不已,连忙摆了摆手:
“那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实在单不得诸位如此盛赞。在下今年19,在这里给各位兄长行礼了。”
最先发话的陈安,诧异的惊呼:
“哈哈哈,真是巧了,你竟然与我同岁。又是同样途经这里,同样的是赴京赶考。这还真是天大的缘分呀!来来来,丹青兄弟且这边坐。我们一同赴京赶考,他日中榜,那就是同榜了。自然应该好好亲近一番。”
(同年考中一榜进士的,相互之间称为同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