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165越地之战·下(4k)
那一年,宋襄公参加了三次诸侯会盟。
春季,宋国、齐国、楚国在鹿上会盟。
秋季,宋国再次主动邀请诸侯国会盟,宋国、楚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在盂地会盟。
对于这一次的诸侯国会盟,楚成王收到会盟邀请后,只说了一句话。
看我怎么羞辱他!
请问,宋襄公对楚成王仁义了吗?
很显然,没有!
结果后来在泓水之战却讲什么仁义,这难道不是假仁假义吗?
宋襄公没有搞清楚一点,那就是他是以仁义治国的,而不是以仁义治军的。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同时,强者才是主盟国。
宋襄公的仁义只不过是为了治国。
就像前面说的,治平者以仁义为先,治乱者以权谋为先。
天下太平时,要以仁义的统治方略予以治理;天下动乱时,应该先运用权谋,以非常措施使天下安定下来。
仁义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
这本书中已经多次强调。
这个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个事情也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没有谁是真的仁义的!
宋襄公也是如此,他知道施行仁义能够给他带来好处,于是才施行的仁义。
而并不是他本来就仁义。
但是他真的仁义吗?
这个其实是说不清楚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虽然说我们都论迹不论心的,但是客观一点。
就单说赵襄子为什么退守晋阳!
为什么?
很显然啊!
赵家历代经营晋阳,为的不就是有一天能够让晋阳的百姓给他们效死吗?
昔日,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实权由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夫把持,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而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智伯瑶想要使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于是主张每家都出一万户邑献给晋王室,魏韩两家相继答应,而赵家的赵襄子不答应,他认为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就这样智伯瑶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而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
在赵襄子退守晋阳后不久,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
逢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智伯瑶最终引河流之水灌淹晋阳,同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魏家的封邑安邑、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道,他们今天看见了智伯瑶引晋水水淹晋阳,心中想着指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
于是韩、赵、魏三家联手攻灭了智伯瑶。
这世间有两种力量最为强大,一种是自然之力,另一种名为人心之力。
襄子因为人心而退守晋阳坚守两年半之后,而智伯瑶则引晋水水攻晋阳,如此之下就算晋阳百姓人心未变,虽然城破也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智伯瑶又忽视了人心,韩康子、魏桓子见晋阳水势不免有唇亡齿寒之感,因此联手赵襄子共击智伯瑶。
而晋阳的人心来源于赵家的多年经营。
当时长子城城防完备,邯郸城粮仓充裕,这两地都是坚守的好地方,但赵襄子偏偏选择了晋阳呢!
城防完备那是劳民伤财、消耗民力的结果,粮仓充裕那是竭泽而渔、压榨民脂民膏的结果,赵襄子清楚这一点,他认为百姓不会和他一起坚守城池,因此才放弃长子和邯郸。
尹铎是赵简子的家臣,他被赵简子委派去治理晋阳,在临行之间他问了一个问题,“蚕茧乎,保障乎?”
赵简子选择了保障,也就是以民为重,这便是赵襄子选择退守晋阳的原因。
人心!人心是很重要的!
民众享受了赵简子选择保障得到好处,日后便就会容易为赵家效死,这是晋阳城守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故而,仁义是一种手段!
这一点对于韩国来说就已经证明过了。
用人数来组成的军队是永远比不过永远死志的军队。
什么是信仰,越是穷困的人越是拥有信仰,不然他们活不下去!
韩国的仁政便就成为了韩军的信仰,这个是无可质疑的。
仁政,为什么要施行仁政。
为了便就是民心啊!
民心所向方可披靡不败,但是这个民心到底是什么能?
仁政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统治者的真实想法。
仁政虽然给百姓带来了益处,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讲,仁政也会他带来了民心,尽管他不想施行仁政,但是为了仁政的额效果,他不得不去施行仁政,这是一种手段。
目的便就是为了让人为他效死力!
仁政和仁义是相通的。
这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统治者真的意愿。
这一点是无疑可以确定的。
由此,如今的天下流行四个字——因利势导!
未来要如何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这因利势导成为了天下最流行的政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